明朝科举对朝鲜的影响 洪武三年(1370年)明太祖向高丽遣使,颁布科举程式,准许高丽、安南、占城的士子参加本国乡试后,可以前来明朝京师参加会试,优先录取。李朝建立后,朝鲜继续实行科举制度,规定《四书》、《五经》、《通鉴》以上各史为基本教材,应试时必须写作表章古赋,使汉文学成为朝鲜文士学习的范本。因此,朝鲜便大量采购中国的图书。朝鲜使者、商人到中国后,都备有中国旧典、新书、稗官小说的书目,按照书目找书,不惜花费重金购买,带回本国。李朝印刷业十分发达,成宗李娎时,不但朝廷大量印刷诸子百家书籍,广泛流传,而且下令各地刊印书册。经、史、子、集之外,《三国演义》也被翻印。许多朝鲜著作也在这时陆续印成,如《高丽史》、《三国史记》、《东医宝鉴》和崔致远以及各家诗文集等。成宗二年(1471年),还参照《唐六典》等中国法典及《朱子家礼》编成并刻印了六卷《经国大典》。这部政治纲领性质的大典的编印,使朝鲜的立国规模、典章制度趋于完备。
朝鲜铜活字与铅字印刷传入中国 中国发明的活字印刷术,首先传入朝鲜。后来,朝鲜人在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基础上,先后发明了铜活字和铅活字,成为世界上最早使用铜字与铅字印刷的国家。朝鲜铜活字原称“铸字”。现存世界上第一次使用金属活字印刷的书籍,是1234—1241年晋阳侯崔怡采用铜铸活字印成的《古今详定礼文》50卷,共28本(今仅存李奎报代写的序言)。为了扭转图书仰赖中国的局面,太宗李芳远于1403年设立铸字所,由李稷主持铸造了几十万个铜活字,以提高书籍的印刷速度和质量。在15世纪李朝铸造铜活字达11次,16世纪又铸字3次。后来朝鲜的铜活字传入中国,我国也在15世纪末铸造了铜活字,但由于纸墨的质量不如朝鲜,铜活字印本也远逊于李朝的印本。1436年,世宗李祹又命世祖李瑈书写《通鉴纲目》大字,书名《思政殿训义》,浇铸铅字,用以排出正文,小注则用甲寅年(1434年)浇铸的铜活字,铅字与铜字混合排印。不久,朝鲜铅字也传入中国沿海地区。成书于弘治、正德年间的陆深《金台纪闻》载云:“近日毘陵(常州)人用铜、铅为活字,视板印尤巧便。”说明当时的常州除用铜活字印书,还采用铅活字,惜至今未见其印本。